心理学家:大多数抑郁症都是从小时候开始的

0
回复
424
查看
[复制链接]

59

主题

79

帖子

59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3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学家:大多数抑郁症都是从小时候开始的

引言

心理大师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童年经历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抑郁症不是突然降临的暴风雨,而是长期负面情绪积累的结果。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根源,其实早已深埋在他们的童年岁月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童年成长经历是抑郁症的早期根源

小时候的我们,像是一张白纸,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形中为这张纸添上色彩。快乐的童年带来了明亮的色彩,而不幸的童年就会让这张纸染上灰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讲到:“童年的经历像是烙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它们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行为。”很多时候,抑郁症的根源正是这早期经历的烙印。

那些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创伤、忽视、过度保护甚至溺爱的人,长大后更容易陷入抑郁。因为在他们年幼的心灵尚未成熟时,这些经历已经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痛苦的种子。等到成年后,随着压力的增加和生活的复杂化,这些种子便开始发芽,最终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了抑郁的深渊。


过度控制与情感忽视是孕育抑郁症的土壤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过度控制的家庭环境。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往往不自觉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在过分束缚中成长。虽然这些父母可能出于好意,想要为孩子铺好人生的道路,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孩子需要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是他早期家庭经验的反映。”过度控制的孩子常常在成年后表现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他们害怕失败,害怕犯错,因为在他们的童年经历中,失败和错误往往意味着失去父母的认可和爱。这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最终可能演变成抑郁。

情感忽视是童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诱因。有些孩子从小就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爱,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可能并不匮乏,但父母在情感上的冷漠或疏离,却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长期处于这种情感真空中的孩子,很容易在成年后出现抑郁症状。


思想观念的代代相传,被打上“家族遗传”

抑郁症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结果,它还可能是代代相传的家庭创伤的延续。张爱玲在《半生缘》中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家庭创伤对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响。很多时候,父母未能解决的心理创伤会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传递给孩子,形成一种无形的家族遗产。

一个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忽视或虐待的父母,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这种创伤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即使他们努力想要成为好父母,但由于自身未能完全康复,他们的抑郁、焦虑或情感冷漠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吸收了这些负面的情感模式,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抑郁倾向。


如何破除童年阴影的枷锁

很多人可能会问,童年的缺失该如何弥补?已经形成的心理底色(性格)又该如何改变?难道要让父母去改变吗?或者回到原生家庭重新开始吗?对于那些父母已经不在世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确实,这些都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够分析出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就已经足够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治愈,如果有父母或家人的参与和的支持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但是如果没有我们同样也可以从内在去疗愈,去修复创伤,最终完善我们的性格缺失和心理缺陷。

这种依靠自己就能治愈的方法就是“内观”,我推荐大家去练习内观。


依靠内观(正念)自我疗愈

佛学中有句话:“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的痛苦和快乐,都是过去行为的果报。抑郁症的根源虽然可以追溯到童年,但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内观(正念)来改变自己的心念,从而走出抑郁。内观是一种不加评判的、如实的观察自我,这种观察所给你带来的体验、疗愈和智慧是超出你的想象的。

那么内观练习怎么做呢?其中最简单方便练习的就是内观“观息法”,盘腿静坐,持续地观察(觉察)鼻孔处的呼吸进出,不管什么念头、想法、感觉的出现都一律的不妄想、不评判、就是不管它,如果走神了,就再拉回到呼吸上。整个过程就是观察呼吸的进出。

朋友们不要小看这个方法,呼吸里有大智慧,呼吸里有大觉悟,具体练习我推荐两本书给抑郁症朋友:《战胜抑郁》和《情绪自救》。这两本书分别从心理治疗和内观(正念)的角度,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指导,帮助患者从内在去疗愈,去弥补,去修正,最终修得圆满的自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专注失眠抑郁、情感婚姻、孩子教育、个人成长、性心理、职场人际困扰
全国免费热线电话

400-1234-550

周一至周日9:00-23:00

反馈建议

webmaster@zhijieseo.com 在线QQ咨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Powered by 阳光心理健康咨询网 © 2001-2023 阳光网